|
走進任何一家水質分析實驗室,問起B(yǎng)OD(生化需氧量),大家脫口而出的必然是“BOD5”,連檢測儀器的名稱都叫實驗室BOD五日生化分析儀。這個“5”仿佛天生就和BOD綁定在一起。但深究起來,為什么不是三天,也不是七天,偏偏是五天?這背后并非精密的科學推導,而是一段源于實踐、最終成為全球標準的往事。 這一切的起點,要追溯到二十世紀初的英國。當時,泰晤士河污染嚴重,英國皇家污水處理委員會肩負著治理河道的重任。他們需要找到一個科學的指標,來衡量污水對河流的耗氧程度,從而制定排放標準。 最初的五天內,微生物會快速消耗大量氧氣,以分解碳鏈為主的有機物(即碳化階段) 委員會的科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的實驗。他們發(fā)現(xiàn),當有機污染物進入河流后,好氧微生物會立刻開始工作,分解這些物質并消耗河水中的溶解氧。這個分解過程有其明顯的階段性:在。五天之后,雖然耗氧仍在繼續(xù),但速度明顯放緩,并且開始進入以硝化細菌為主的、更復雜的硝化階段。 這個“五日”的節(jié)點,恰好抓住了大多數(shù)城市污水和工業(yè)廢水中有機物被快速降解的那個“主峰”。它就像一個快照,精準地捕捉到了水體受有機污染最直接、最劇烈的沖擊階段。 確保排放的污水在流入大海之前,其主要的耗氧過程能在河流中完成。 然而,科學上的發(fā)現(xiàn)只是一方面,推動其成為標準的,是深刻的現(xiàn)實考量。委員會當時有一個非常具體的治理目標:他們通過調查發(fā)現(xiàn),英國絕大部分的河流,其水流從上游排污口到入海的旅程,平均時間正好是五天左右。于是,將BOD測定定為五天,就成為了一個極其合理且易于監(jiān)管的標準——它直接回答了“這股污水在到達大海前會給河流帶來多大負擔”這個實際問題。 實用性 除了這個富有地方特色的地理原因,五天的周期在操作上也展現(xiàn)出了無與倫比的。 兼顧效率與完整性:時間太短(如三天),無法充分反映主要的耗氧過程,結果會低估污染負荷;時間太長(如二十天的“最終BOD”),雖然數(shù)據(jù)更完整,但對于需要快速反饋以調整工藝的污水處理廠和進行日常監(jiān)管的部門來說,周期過長,毫無效率可言。五天,正好是一個既能抓住主要矛盾,又不會讓決策者等得太久的“甜蜜點”。 契合工作節(jié)奏:周一開始培養(yǎng),周五就能出結果,完美契合了傳統(tǒng)的工作日周期,方便實驗室安排工作和提交報告。 于是,這個由英國皇家委員會基于本國河流特點和實際管理需求確立的“五日之約”,因其巨大的實用價值,迅速被全世界廣泛采納,并最終寫入了各國的標準方法,成為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BOD5。 根植于歷史治理實踐、經(jīng)過科學觀察、并最終被全球實踐證明其行之有效的經(jīng)驗標準。所以,BOD5這個數(shù)字,它不是一個來自實驗室真空環(huán)境下的純理論常數(shù),而是一個。它告訴我們,一個好的標準,未必是最完美的,但一定是最合用、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那個。
本文連接:http://zjhttz.net/newss-4117.html
|